close
你歸鄉了嗎?!

「心歸鄉」座談會企劃

緣起


90年代有位流行歌手林強的成名曲叫做「向前走」。相當程度描繪了當時台灣經歷過工商業發達,年輕人來到都市想要尋求更美好未來的情況。在經歷過政黨交替、大陸工商經濟崛起、全球化風起雲湧以及台灣內部政治環境紛擾不堪的環境下,這一代的台灣青壯年該是如何看待自身所在的年代與環境?他們如何在這個時代安身立命?又有什麼樣的話是想說出口的?


離鄉是台灣前一世代青壯年的一個共通經驗,從林強「像前走」所描述的情況來看,歌曲裡面的主角所離開的的是故鄉的土地與親人,所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新寶島康樂隊的第一張專輯「一百萬」這首歌曲也是描述一個因為家鄉無法謀生而希望到城市打拼衣錦還鄉的故事。這種主題的歌曲的例子數量不少,某種程度也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從90年代一直到今日,整個社會時空環境不斷變遷,我們不禁要問:現在台灣的社會情況跟需要是什麼?


台灣過去謀求商業與經濟發展,創造了相當程度的經濟產值,然而過度重視商業發展,忽略文化建設的結果,造成社會價值觀念的偏差,社會價值偏重短期金錢利益,忽略了深耕文化,從事精神面事務的重要性。


近幾年全球化風氣興起,台灣過去自豪的代工產業外移,頓時各領域的人們暢導建立台灣特有品牌概念,並且整個國家積極產業轉型,期待產業品牌或是文化輸出等等都是國人提到轉型發展的目標。很遺憾的是,這些需要文化涵養慢慢累積厚度的轉型卻不是短期內可以有所建樹的。在台灣特有的政治與工商業生態中,似乎讓堅持自身理想並且追尋深層文化累積的理想主義者處處碰壁。


另一方面,高度集中在都市內的人們,也漸漸思考在高物價、高密度、低生活品質的環境真的是否合於人居,越來越盛行的「樂活」觀念也開始在台灣社會中萌芽,於是越來越多人思考跳開社會價值,思考自己真正理想生活原鄉。


林中光樂團自從2002年成立後,致力於「光明寫實」原則的創作態度,團員大部分都是從外地到台北求學,自從2002年成立後,運用傳統與現代的音樂元素融為一爐,並且輔以緊密結合的詞曲搭配,述說著對於人性光明面以及生命議題的探討,並且獲得許多先進的支持與鼓勵,參與各大音樂節演出並且有機會可以深入各社區與在地民眾做面對面的接觸,體驗到真正可以深入民間的藝術形式才得以被流傳保存。


2004年後團員紛紛進入畢業社會,漸漸地從學生性格轉變成社會人,由於團員生活的變遷,不論是從台北都市回到過去生活的故鄉或是在這個大社會中尋求理想的職業,面對生活赤裸裸的試煉,林中光也開始思考許多問題,開始嘗試真正把創作落實在生活中,漸漸的進入「人」這個議題。並且提出屬於台灣這一代青壯年的人的需要被型塑的共同經驗-「歸鄉」。


大抵上,林中光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有幾個相對的主題:


返鄉-歸鄉
 
 

理想-現實
 

向心-離心


我們在思考歸「鄉」的時候,一直反覆探討的是這個「鄉」的定義。
對大多數人來說「鄉」的意義是什麼?
是一間大房子?是一個出生地?是所愛的親人可以以相互扶持的生活?
是一個生命中所要永恆追求的美好事物?


在現代社會中,媒體或是社會的主流價值中,不斷的灌輸我們的生命該擁有什麼樣的物質生活,卻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中保有我們最飽滿純靜的心靈,勇敢的面對生命甘苦的方法。



對於林中光來說,我們提出了「心歸鄉」做為問題的解答!
在這裡,我們所認知的心中的「歸鄉」等於「歸向理想」。



我們認為,對於每一個人,只要認真的去探索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並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自我觀照的動作,一定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生命任務、真正的去處。



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的人,可以發揮較大的影響力回饋社會,也有人比較適合默默的扮演自己所擅長的角色,一點一滴的累積能與眾人分享的美好事物。
這一切的行動都要從我們自己本身的「心歸鄉」開始……。







細部內容


1.
參與人員
台藝大師生及校友、認同心歸鄉理念的好朋友們,
完全免費對外開放,不收取任何費用。



2.集會時間:
二月至七月
每月的第四個周六
  晚上700~900

共計有2/243/24 、4/21、5/26、6/23、7/21六個周六,每次邀請一位嘉賓主講分享。


3.活動內容:
每次座談會會邀請堅持理想的人士與我們分享生命中的理想歸鄉故事,
他們目前專注投入理想生活實踐,會中將與大家分享屬於他們自己對於追求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甘苦經驗。


4.活動
地點:
豆采龍兒童美術教室
  地址: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二段124巷四號二樓      (相關查詢網址:http://blog.yam.com/colalong)
 


5.與會人士分享的週次與時間將另外公佈!





附錄:


.與會人士簡介


林俊毅(生活歸鄉)

雲林
人,上台北讀過世界新專離鄉20結婚生子(二男一女),一位極為平凡的40歲男人但內心始終潛藏著一股對生命音樂的熱情,目前唯一可以讓我值得提及的經歷.就是四年的專職奶爸這段過程淬煉對個人而是一塊特殊的印記。 


鐘適芳(志業歸鄉)

英國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
人文精神分析研究碩士。1993年創立大大樹音樂圖像,引介世界各地域聲響,也試圖將大大樹的音樂製作推廣至其他地域2001年創辦以「遷徙流離」為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2004年再開始兩年一度的【女歌節】。曾在台北愛樂電台的【世界叢林】節目發聲多年,以專題介紹各地域音樂與文化。

蕭瑞祿〈生活歸鄉〉
社頭
國中 老師退休,在退休後為了找尋自身的根源,積極投入蕭氏宗祠—斗山祠的重建工作,在參與過程中對文化及生活多有體悟,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潛力。 
 

陳明章(音樂歸鄉)
台北北投人,聽到陳達的音樂大受影響後,開始了尋根的本土創作。之後陳明章創作了〈下午的一齣戲〉、〈唐山過台灣〉、〈戲螞蟻〉、〈北管驚奇〉等等音樂。他獨特的音樂個性也在漸漸台灣的音樂市場上走紅。
一九八七年因製作侯孝賢導演的電影配樂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音樂獎」、一九九五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透過侯孝賢介紹,請陳明章替電影「幻之光」配樂。「幻之光」獲「日本每日映畫最佳電影音樂獎」,五十屆的「日本每日映畫獎」也創下了首次由外國人獲獎的先例。


李中明(地域歸鄉)

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村長,回鄉帶領當地社區總體營造,並且獲得多次嘉義縣以及文建會肯定,水上鄉大崙村獲得
92年全國社造年會票選魅力社區第一名。


王振華〈生命歸鄉〉

江蘇武進人,鎮江出生,童年住蘇州,台灣長大。在大學任教十三年,九年多前離開,創辦了德簡書院。後半生,將以民間教育方式,延續中國文化。九年來的書院生活,浸潤於文化,坐進、投入其位的滋味是:身體力行真好,自己獲益長進許多;實踐畢竟是不可少的人生步法。


黃東陽〈生命歸鄉〉
 
他花了五六年重考台灣藝術學院
,竟只是為了找尋生命的意義,而在他找到答案之後,他選擇了回宜蘭鄉下做一個保全人員。




.心歸鄉座談會流程

 

時間pm

活動內容

7:00
7:10

               開場與暖身

7:10~
8:00

               主講人經驗分享

8:00
8:10

              提問時間

8:10
8:40

               討論時間

8:40
9:00

               總結與演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可樂 的頭像
    張可樂

    可樂喔伊喔

    張可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